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关于印发《内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
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各职能部门、校内各单位:
经学校党委研究同意,现将《内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2018年9月10日
内江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内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
一、目标原则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学校五大重点工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书写内师“奋进之笔”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内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思政课程建设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讲授重点。面向学生开设“习近平教育思想”公共选修课。推进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定并落实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方案、教育方式有创新,师生对课堂获得感强、满意度高。按照中央确定的课程方案开设课程,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并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制定并落实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制度,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领导干部上讲台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教育教学活动。
责任单位: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2. 课程思政建设
制定学校课程育人工作方案,实施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责任单位:教务处、宣传部、评估处、人事处、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二)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科研管理制度设计
优化学校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育人功能,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统筹安排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配套设计教学大纲与科研计划。建立科研育人激励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责任单位:科技与学科建设处
2. 学术诚信体系建设
制定科技工作道德行为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
责任单位:科技与学科建设处
3. 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责任单位:科技与学科建设处、宣传部
(三)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类专业不少于25%。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教务处、校地合作处
2. 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机制。
责任单位:招就处
3. 精品项目建设
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署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社会实践”等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
(四)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育人全过程,工作有方案、有成效。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选树和宣传一批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工作有方案、成果有展示,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推进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组织编排展演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3. 校园文化建设
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和重要项目。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推进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美丽校园,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基建处、后勤处、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五)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建立网络素养教育长效机制
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通过二级中心组和学生班团会,积极培育广大师生对网络有害行为的辨识能力,增强师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保护他人的意识。教育引导师生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自媒体运营、网络发帖、网络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学校法制办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提高师生互联网法律意识。拓展网络教育平台,结合专业特点开发网络教育相关软件。积极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易班、微信、微博、QQ公号等新媒体矩阵作用,有效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聚合发声。结合学校专业特点,组织开发网络教育相关软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结合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大学生网文作品征集、摄影作品展示、微电影作品展演、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组织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中心、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2. 健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制度
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院系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优秀网络原创文章(不少于1000字)在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的网站及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移动客户端”(以下简称“两微一端”)发布,并产生重大影响、形成重大网络传播(不少于5家主流媒体转载,或者阅读数达到5万)的作品,可向学校申报C类核心、D类核心及一般刊物刊发文章。
责任单位:科技与学科建设处、人事处
3. 探索网络育人工作量认定办法
组建一批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素质高的优秀网络评论员,开展网络评论工作,能适时在微信、微博、QQ公号等学校官方媒体中主动发声、正面发声,成为学校网络舆论的引导者、网络文明的教育者和网络法治的示范者。探索将网络育人工作计入工作量,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适当补贴。
责任单位:宣传部、人事处
(六)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强。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必选课、专题讲座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全覆盖。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教务处
2. 健全预警防控体系
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重点把握重大网络舆情、节假日前后、与大学生相关的社会公共突发事件或家庭灾难事件发生后等心理预警时机,及时进行预警指标检测;准确把握心理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更新心理预警系统中预警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以便准确发现心理危机人群,给予及时疏导。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
(七)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二级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
责任单位:党办、组织部、人事处、发展规划处、工会
2. 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兼职管理、出国(境)审批管理等工作有制度,管理到位。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学校党委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新教工的招聘中突出对其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新教师入职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以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培育过程中,有师德教育方面的专题内容。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责任单位:组织部、外事处、人事处、计财处、评估处
(八)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服务目标责任
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强化育人要求,明确育人职能,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制定育人工作职责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
责任单位:人事处、纪委办、监察处、工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中心
2. 专题教育活动
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教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责任单位:图书馆、保卫部、后勤处、
(九)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有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挖掘资助育人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建立资助育人先进人物档案库,并通过相应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宣传部
2. 资助精准到位
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助分配、资金发放精准到位。合理确定贫困认定标准,把握关键指标,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困难学生动态档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奖学金评选注重综合考察学生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国家助学金发放环节要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要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确保资助金分配到个人,资金发放精准到位。
责任单位:学工部
(十)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1. 党组织建设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高校党建工作自我评估,全面推开校、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责任单位:组织部、各党总支(直属支部)
2. 群团组织建设
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工作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基本特征,在改革组织设置、管理模式、工作方式和干部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制定师生社团管理办法。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含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责任单位:组织部、学工部、团委、工会、各党总支(直属支部)
三、基本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明确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领导责任,履行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
(三)强化工作保障。加强工作统筹,完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为我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9月10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