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始终以教师教育为主责主业,秉承“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重视师范技能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优势,主动肩挑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教育责任,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础教育良师。自2019年我校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以来,已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6个专业“有条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历史学、地理科学等4个专业顺利完成专家进校考查环节。在四轮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中,学校获得了教育部认证专家们关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宝贵意见。针对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学校立行立改,在坚持“产出导向”,优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和课程考核基础上,尤其加强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体系的建设,着力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质量保障水平。
一、更新质量保障理念,重构质量保障体系
自我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以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理念更新。在前三轮师范类专业认证时,我们已构建起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制度建设-教学监控-教学质量预警与激励-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目标—标准—执行—监控—反馈—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系统,为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改革探索和调研学习,不断吸取教育部专家的意见建议,不断加强质保理论研究,不断优化原有质保体系,进一步重构了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持续改进系统组成,涵盖“4W1H”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框架。“4W1H”框架秉承“教师和学生是质量保障的关键要素”的质量保障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融合“三全”管理思想,注重内外利益相关者的期待。
(一)决策系统
该系统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统领作用,也是目标保障,由学校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及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组成,各利益相关者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而形成质量共同体,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相关利益方(特别是学生)需求变化,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确定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在专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组成教研团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有力支撑。决策系统指挥其余3个系统围绕目标和标准开展工作。
(二)实施系统
包括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其主要功能是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为指导,制订相关的制度文件,规范教与学的活动。教学资源保障既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经费、基础设施等,也包括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实施系统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系统。
(三)评估诊断系统
由常规教学检查与质量评估、评教评学、专项评估、状态数据监测等部分组成。常规监测与评估是对学校的教学状况和水平进行自我诊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自查自评,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整改建议。
(四)持续改进系统
包括质量信息反馈、质量持续监控、改进成效跟进。将评估诊断系统获得的质量信息和数据,及时准确地反馈至相应的教学各环节,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根据反馈信息和建议,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改进工作,并对改进工作进行评估核验,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该系统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修正系统。
2023年,学校分管副校长先后2 次在“全国性教学研究与改革类交流研讨会”上就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发言,与兄弟院校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
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利益相关方需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等。抓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和运行管理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健全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既包括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标准,也包括人才培养的输入质量标准和结果质量标准。同时,以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分别研制了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等质量关键控制环节的《质量评估考查要点》。实质标准和程序标准相辅相成,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学校坚持以毕业要求为质量保障目标,出台了《内江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监控管理办法》《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实施办法》《内江师范学院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合理性评价管理办法》《内江师范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内江师范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实施办法》等文件,二级学院制订质量管理相关实施细则。学校不断完善覆盖校院两级三层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层面,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领导小组”;教务处、评建办、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委员会(质评委)、学生信息员、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委员会(学评委)等负责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二级学院设有教研室、教指委分委会、质评工作小组等,负责本单位的教学指导与评估。
三、真抓严抓持续改进,夯实质量文化建设
大学质量文化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根据几轮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建议,学校在推进持续改进中,尤其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一是夯实“质量共同体”,把学生、教师、管理者、质量专家、校友及中小学校等利益相关者都作为内部质量保障的主体,共商共治、同题共答,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二是推动质量控制向质量文化转变,激发全校师生在质量保障中的自主性,从关注评价结果转向持续改进,加强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联动,树立质量文化意识,推动“制度约束”向“质量意识凝聚”过渡,力争早日实现自觉行为的转化,以质量文化建设促进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最终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实施路径、措施如下:学校以“课堂教学评估”“课程考核材料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教育实习评估”“整改情况回头看”等工作为抓手,按照“强化自查、保障质量、加强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每学期都展开全覆盖式的专项评估检查,强化教学质量过程监控。质评委专家通过对教学基本环节进行重点评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访谈、检查二级学院自查工作组织实施情况、组织教学质量专题座谈会和评估反馈会等形式,开展了大量扎实细致的评估工作,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整改情况“回头看”,督促整改措施做实做优。与此同时,学评委从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课程考核等9个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调查。各类评估工作严格落实质量标准,促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的落实落地,促进教师更新育人理念、提高育人水平,树立广大师生、各级部门的质量主体地位,让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形成“质评-整改-再检查”的质量建设闭环,提高全校的质量意识,建设校园质量文化。
总的来说,经过几轮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大力推动,学校建立健全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过程常态化质量监控机制运行高效顺畅,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达成评价机制全面建立,基于评价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