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保障 > 规章制度 > 正文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课程评估方案(修订稿)

作者:网站管理员   时间:2017-09-13   点击数: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课程评估方案(修订稿).doc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载体和主渠道,课程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水平高低。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助推学校内涵发展、错位发展和转型发展,全面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作用,特制订本方案。

一、课程评估的意义和原则

1.课程评估的意义。通过课程评估,帮助教师明确树立课程的标准意识、主体意识[1]和质量意识,引导课程教师、专业教研室和二级学院加强课程的改革、管理和建设,建立课程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课程质量,打造课程特色。

2.课程评估的原则。在评估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

(2)以评促教,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3)以课程教师、专业教研室和二级学院自评为主。

(4)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导向。

(5)以问题诊断、改进提升、信息交流为重点。

二、课程评估的组织实施

1.评估处负责对全校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评估工作。

2.评估内容主要是近三年的情况,相关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

3.评估流程由评估处制发评估通知、二级学院自评、学校专家评估和评估处印发简报四个阶段构成。

4.二级学院自评工作的基本程序。

(1)根据评估通知,二级学院自评小组启动本院的课程自评工作,制订实施方案,方案提交评估处。

(2)自评小组对照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收集佐证材料、师生意见,总结经验,诊断问题。

(3)以课程为单位,按照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写出自评报告。

(4)课程自评报告提交评估处,由评估处组织专家审阅。

(5)在专家现场诊断后,修改完善课程自评报告。

(6)课程自评报告(定稿)送评估处存档。

5.学校评估工作的基本程序。

(1)评估处制发本科专业课程的评估通知,明确评估的工作安排和具体要求。

(2)召开学校课程评估的专家组会议,明确专家的工作任务。

(3)组织学校评估专家深入课堂随机听课,学评委开展学生问卷调查。

(4)组织学校评估专家到二级学院现场审核自评报告的相关信息,听取课程负责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现场汇报,必要时召开师生座谈会。

(5)专家组根据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估,提出评价等级,形成评估结论。

(6)评估处根据专家组提交的评估结论,形成评估简报。

三、评估结果的等次及处置

1. 课程评估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其中,优秀课程得分不低于90分,名额不超出参评课程总数的20%;良好课程得分为75-89分;合格课程得分为60-74分;不合格课程得分为60分以下。

2.对优秀课程给予表彰奖励并推广其先进经验。其中,优秀课程主讲人在当年评优(含竞评校级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年度考评优秀)、晋职、晋级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3.对合格课程提出改进意见,由教师、教研室和二级学院提升课程质量。

4.对不合格课程提出整改意见并启动整改机制。

四、课程评估的指标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2016版),立足我校校情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内江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评估手册》(2013版)、《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2017版)和我校2014年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核心课程评估的实践情况,借鉴省内同行院校的部分做法,制订本指标体系。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等级标准

电子档支撑材料

优秀(权重系数=1)

合格(权重系数=0.6)

A1定位与目标(10分)

B1课程定位

对国家社会行业需求、学校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性质类别、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等定位清晰、科学合理。

对国家社会行业需求、学校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性质类别、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等定位基本清晰。

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B2课程目标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较好体现 “4+1”标准[2]、课程特点和课程功能。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基本体现“4+1”标准、课程特点和课程功能。

见课程标准

A2课程文本(20分)

B3课程标准

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知识模块列表)五个部分清晰完善,体现“4+1”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促进学生成才发展。

课程性质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知识模块列表)五个部分基本清晰,体现“4+1”标准,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成才发展。

提供课程标准

B4教材及学习辅助材料

选用规划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含先行试用的讲义),理论类课程教材体现知识经典性、逻辑严明性和学习引导性,应用类课程教材体现知识应用性、学术前沿性和实践操作性;学习辅助材料多样化、信息化;学生满意度不低于90%。

选用近10年之内公开出版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含先行试用的讲义);有学习辅助材料;学生满意度不低于60%。

提供教材封面扫描件和学习辅助材料目录

B5教案及教学进度表

教案格式规范,内容体现课程标准,预设进度与教学进度表一致,详略得当;教学进度表填写规范,进度安排合理,课型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一致。

教案格式规范,内容体现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填写规范,进度安排合理。

提供一学期课件、一章教案、教学进度表

B6考试大纲及试卷

考试目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和课程成绩五部分清晰完善,较好体现课程性质理念;试卷体现考试大纲要求,表述准确简明,卷面规范无误。

考试目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和课程成绩五部分基本清晰,能体现课程性质理念;试卷体现考试大纲要求,表述准确,卷面规范无误。

提供考试大纲、试题A、B卷

A3教学条件(15分)

B7主讲教师

教师数量足够,专业对口,教授、副教授和教学竞赛获奖教师比例不低于80%。

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专业基本对口,教授、副教授和教学竞赛获奖教师比例不低于50%。

提供核心课程教师队伍一览表,获奖证书扫描件

B8教师素养

热爱学生,从严执教,教学质量高,学生满意度不低于90%。参加校内外教学科研评估培训访学不少于3次,无教学事故。

遵守教学规范,教学质量合格,学生满意度不低于60%。参加校内外教学科研评估培训访学不少于1次,无教学事故。

提供教改项目文件、参加评估培训访学资料扫描件

B9设施场所

教学场地、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有校外实训实践场地,近三年开展课程实践不少于3次。

教学场地、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有校外实训实践场地,近三年开展课程实践不少于1次。

提供教学设备情况一览表、有实践的课程(无实践的课程不做要求)提供校内外实验实训场地列表、使用情况登记表等

A4教学过程(25分)

B10教学设计

紧扣课程标准,体现学科专业特点,教学设计规范、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或行业实际。

基本符合课程标准和 学科专业特点,教学设计较规范、思路较清晰、方法较得当。

见教案

B11课堂教学

教学进度符合教学日历,课堂组织有序,学生课堂参与率不低于90%;教与学的任务分配合理,讲授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指导性;教学凸显“4+1”标准,学术性与应用性融合巧妙;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独特。学生满意度不低于90%。

教学进度符合教学日历,课堂组织有序,学生课堂参与率不低于60%;教与学的任务明确,讲授重点突出;教学体现“4+1”标准,能兼顾学术性与应用性;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学生满意度不低于60%。

提供同行、专家听课交流材料

B12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类课程的实验开出率90%,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数目不低于实验总数的70%,实验课每组学生数符合相关要求,实验大纲、开课记录、实验报告等资料完整;课程见习、实训、实习的任务明确,过程管理有序,有计划、总结、交流、评价材料,实践效果满意度不低于90%。

实验类课程的实验开出率70%,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数目不低于实验总数的50%,实验课每组学生数符合相关要求,实验大纲、开课记录、实验报告等资料完整;课程见习、实训、实习的任务明确,过程管理有序,有计划总结材料,实践效果满意度不低于60%。

提供实验大纲、开课记录、实验报告;课程见习、实训、实习计划、总结、交流、评价材料(无实验的课程,此指标不作要求,分数分配到A4其它指标)

B13学生辅导

作业布置符合课程要求,多次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方式多种;学生满意度不低于90%。

作业布置符合课程基本要求,作业批改较认真;有学生辅导;学生满意度不低于60%。

参见课件,提供三本学生作业扫描件

B14学习考评

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成绩有科学合理的考评依据,考评材料完整,期末试卷专家抽查为优秀。

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成绩有明确的考评依据,有考评材料,期末试卷专家抽查为合格。

提供平时成绩、实验实践成绩记录

A5质量保障(15分)

B15教研教改

每学期听课交流不少于4节次、参与教研组活动不少于4次,近三年主持教改项目不少于1项、发表教研论文不少于1篇、承担公开课不少于3节次。

每学期听课交流不少于2节次、参与教研组活动不少于2次,近三年参与教改项目不少于1项、承担公开课不少于1节次。

提供听课交流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教改项目、教研论文、公开课材料

B16质量改进

重视学生意见反馈、收集,持续改进教学,有相关材料。近三年教学工作无学生投诉。

重视学生意见反馈、收集,能改进教学。近三年教学工作无学生投诉。

提供教学信息反馈材料(QQ微信等网络通信反馈材料或纸质意见反馈材料或课件改进)

A6教学效果(15分)

B17同行评价

同行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为优秀。

同行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为合格。

见同行听课交流材料

B18专家评价

专家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为优秀。

专家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为合格。

见专家听课交流材料

B19学生评价

学生满意人数不低于90%。

学生满意人数不低于60%,不满意人数不高于5%。

见学评委评教材料

A7课程特色(10分)

下列情况均属于课程特色项目:

(1)课程近三年教学研究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每篇5分),或公开出版专著(10分),或获得省、部级奖励(10分);

(2)自编公开出版高质量教材(10分);

(3)课程近三年内被评为校级精品资源课程(5分),或省级及以上精品资源课程(10分);

(4)课程有重大改革举措,效果独特,成效显著(5分);

(5)课程实行双语教学(5分);

(6)课程学生近三年获官方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奖或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奖;(省级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国家级一等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6分)

(7)课程近三年内获校级(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分);

以上各项所得分数总分不超过10分。

注:指标体系中所有学生满意度数据均由学评委提供。

指标解释: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边缘课程或拓展性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是以本专业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

课程定位:课程定位涉及对外对内两层关系,对外是讲这门课程与国家、行业发展需求间关系,是讲如何符合国家、行业发展需求的。对内是讲这门课程与所开专业系列课程间的关系及所处的地位,它可以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类别的角度划分,这门课是三者中哪类课,它也可以从“4+1”标准角度划分,这门课是专业核心知识课、专业方法课、专业应用知识课、相关学科知识课中的哪类课。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主要讲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是对这门课程作简介。例如,是专业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主要学什么?以金属材料学课程性质为例,金属材料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必修专业主干课。在学生学过材料科学基础或金属学原理、材料组织控制原理、材料组织控制工艺或材料强韧化及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金属材料合金化的一般规律及各类主要金属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讲授、综合性实验、综合性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功能:课程功能是指课程在实施课程培养目标方面所发挥的功效和能力。课程功能如何,课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式。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理论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也可以从培养目标“4+1”标准角度看发挥了什么样功效和能力。

课程特点:一是指这门课程的外部特征,二是指研究对象的差异,通常指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差异。从形式上讲这门课程是理论课还是实验〔实践〕课,从内容上讲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可把特点概括为A思想性、b政治性、c知识性、d综合性、e实践性,一般自然科学课程都可把特点概括为A科学性、b逻辑严密性、c知识性、d综合性、e实践性。具体到不同学科还可提炼出不同特点。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在论述该课程目标时应紧扣培养目标的“4+1”标准进行阐述。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评估处

2017年9月11日


[1]课程主体意识:指教师应具有课程批判、课程决策、课程建构、课程创造、资源开发、同行互导、评价引领、学生团队营造等意识。

[2]“4+1”标准,指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该标准包括四个基本维度和一个附加维度,即基本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创新创业。“较好体现‘4+1’标准”是指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有侧重而不是面面俱到的体现‘4+1’标准。

内江师范学院教学评估中心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2341902 邮箱 eecnjtc@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